(张旺 王亦宁 李新月 秦国帅)
加强再生水利用,既是节水也是减排,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方案》,明确以缺水地区、水环境敏感地区、水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形成一批效果好、能持续、可推广的先进模式和典型案例。江苏省宿迁市作为南水北调东线代表性城市,入选国家首批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力图打造再生水利用的“宿迁样板”,措施和做法有一定特色。
一、宿迁市具备比较坚实的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的条件
宿迁市是典型的资源型、水质型并存的缺水城市,洪泽湖、骆马湖、大运河是重要调节水源地和南水北调输水干线,城区水质关乎“一泓清水北上”的大局。在试点之前,宿迁市加强再生水配置利用工作已具备一些基础条件。一是开展了再生水利用规划编制。先后完成《宿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21-2035)》《宿迁市“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宿迁市中心城市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2016-2030)》《宿迁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2021-2035)》等多个规划。二是具备较好的工程基础设施条件。南水北调尾水导流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已考虑到未来需求,在沿线预留了6处河道排口、60多处管道接口,既可为再生水厂提供原水,也可为部分对水质要求较低的用水户直接供水。三是初步建立了再生水价格制度。2017年,宿迁市发改委出台《关于核定再生水销售价格的通知》(宿价工〔2017〕107号),为发挥价格杠杆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作用、推进市区再生水生产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政策依据。
尽管在试点前,宿迁市再生水配置和利用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毕竟刚刚起步,与试点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从调查调研情况看,主要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再生水配置利用布局尚需优化;二是再生水水质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三是再生水利用配套政策制度尚不完备。
二、宿迁市的试点做法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宿迁市在推进试点工作中,以打造黄淮平原缺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配置典型模式为目标,紧紧把握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的战略定位,加强全过程管理、全领域覆盖,创建用户导向的再生水服务体系,构建相关配套政策制度与技术标准体系,充分体现宿迁市再生水试点工作创新与特色。
(一)建立再生水协同配置管理体系,实现再生水利用全过程管理。在规划方面,按照分质用水、就近利用、统筹配置的思路,优化再生水生产、输配及利用设施布局,实现跨区域配置,提供面向不同用户需求水质条件的再生水水源,实现富有特色的配置格局。在审批源头方面,创新扶持路径,在土地出让、规划控制等方面将再生水利用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保障再生水利用配置设施的用地需求;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环节,充分论证再生水利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符合利用条件的项目将再生水利用作为约束条件,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新增取水许可。在用水管理方面,核定下达年度用水计划时,对具备利用条件的用水户,明确再生水最低利用量指标,对超计划用水的用户优先使用再生水作为替代水源。在考核评估方面,市政府每年与市有关单位和各区人民政府签订再生水利用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试点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的内容,加大再生水利用率在节水相关考核中的指标权重。在支撑保障方面,加强资金、土地、政策等要素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各项工程顺利实施。在宣传教育方面,创新宣传模式,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公众对再生水接受程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为宿迁市再生水资源化利用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创建用户导向的再生水配置服务体系,实现分类供需精准配置。宿迁市中心城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开展二次利用,一次利用是污水提标后直接利用,二次利用是利用尾水导流主管网二次配置利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出定制化的制水、配水服务方案,满足典型再生水用户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打造再生水供水样板服务区等特色场景,构建低成本个性化服务方案,创新再生水“一户一策”应用模式。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实现宿迁市再生水利用的智慧化调配,结合智能算法和数字孪生场景展示,形成再生水利用配置智慧化决策支持系统,为再生水调配和水质安全保障提供决策依据。
(三)建立健全再生水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再生水规范化配置。出台再生水利用配置管理办法,健全再生水价格制度。编制再生水计量、供水安全、分类利用技术、水权交易、智慧调度和配置、效益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导则和标准,构建再生水利用配置的标准体系。对标国际再生水利用配置先进技术,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再生水生产输配设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将重大科技创新和推广项目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加强用水效率高、效益好、影响面大的先进实用节水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四)健全再生水激励政策体系,实现再生水利用产业化发展。探索组建再生水专业运营公司,从事再生水利用建设、开发和经营,打造为管理科学、技术密集、具有现代化管理机制的新兴环保型、科技型、公益型企业。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对再生水利用项目投资进行倾斜和重点支持,拓展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再生水利用。鼓励本地商业银行积极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专门用于支持再生水利用,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形成再生水“企业—用户”协商定价机制。将水资源费的征收与利用再生水水源挂钩,对工业、洗车、市政环卫、城市绿化和环境用水等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达到规定比例的可减征或免征利用地表水源、地下水源等常规水源的水资源费,使用比例越高减免幅度越大,从而促进再生水利用。
三、几点启示
(一)根据试点地区定位确定再生水利用配置模式;
(二)从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中科学规划再生水利用;
(三)针对再生水利用各环节实施精准政策激励;
(四)推进再生水利用应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