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浓娣 李香云 樊霖)
节水激励政策是节水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促进节约用水采取的各种鼓励和制约措施,是节水支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节水激励这一政策工具,对推动全社会节水、推进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力图用一个简洁的分析框架,从管理、经济和社会等视角,解读激励方法及其对节水的启示,为健全完善节水支持政策提供参考。
一、关于激励
激励的视角极为多元,涉及内容广泛多样,方法简繁不同。其中,管理学研究的着眼点是机构和组织的发展目标和指标,采取的是目标导向;经济学的着眼点是利益关系,如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采取的是利益导向;社会心理学则基于人性基本面,如人们不仅对权力、金钱、物质具有较高的欲求,而且也向往地位、名誉等非物质,采取的是人的心理欲望和行为选择方式导向。相关的研究更加深入解剖了可以激发人们行为改变的因素及其效能,赋予了激励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丰富和完善了激励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激励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及其有效方法。
二、管理激励的视角与启示
(一)管理激励
管理学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达成机构和组织目标,充分调动激励对象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影响因素,通过明确的目标来激发、引导激励对象的行动,进而实现机构、组织和个体的目标。管理中最常用的激励工具就是我们熟悉的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和目标与关键成果(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等。
在这些工具中,最基础的实施机制就是奖惩机制。然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这种奖惩激励机制削弱了内部动机,相当于是被人推着或拖拽着走,消极作用也较大。研究表明,当某件事情是出于个体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由于某些外部原因时,同样的事情将会更有动力,这种动力通常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正向促进使用。因而,赋予激励对象更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增加个体福利性内容等,成为激励的新范式。上文提到的OKR激励机制,就增强了激励对象的内在动机(即自我决定论),在满足个体实现自我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组织的目标。
(二)相关启示
在节水激励政策设计中,(1)从人的动机和用水需求等方面来研究和调动节水的积极性;(2)从正强化(肯定)和负强化(否定)两个方面,采取相关措施,刺激人们采取实现节水目标的行动,但要从社会性角度考虑持续性问题;(3)建立及时反馈机制,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选择和改变适宜的管理方式,更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三、经济激励的视角与启示
(一)经济激励
经济激励主要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基础上,认为人的行为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利已主义)。通常情况下,经济激励水平越大,能够完成激励目标的动力越强,目标实现程度会越高。如果是多个行为之间的选择,人们就会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做出决策,依据所面临的激励水平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最典型的情况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的资本家(实质是人格化的资本)。经济学视角中的激励理论较多,如价格机制、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股权激励、报酬级差等。这些理论的本质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激发和诱导激励对象从事特定的行为,从而产生激励主体所需要实现的结果。
经济激励大体上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体现经济人决策原理的激励,如价格、补贴、收入等,使人们通过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来选择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另一类是体现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激励,如产权交易等,使人们在明确的产权范围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两种方式都可为人们根据自己所面临的激励条件来选择是否改变自己的行为。
总体上来看,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如果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能够改善和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质量,那么,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为此做出行动。政策中普遍使用的经济工具,从理论上认为人们会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有利实现政策目的行为选择。
(二)相关启示
节水政策在使用经济激励机制时,(1)充分考虑到通过激励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避免政策效应不显著;(2)要科学研究各类节水经济激励工具,分析这些工具对驱动节水行为产生的作用及其持续性,采用最适宜的政策工具。
四、社会激励的视角与启示
(一)社会激励
社会激励是从社会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角度,研究激发人们按照某种要求去做某事的动力,从而改变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态度,实现某种特定社会目标的过程。来自社会层面的激励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心理动能和影响力,如我们十分熟悉的各类称号、奖章奖状、社会名人以及当下的网红等,都是社会激励典型。社会激励涉及人类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限于篇幅,本部分主要为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学中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少部分内容。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会受到很多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约束和刺激,这是由人的需求、欲望、价值、信念、判断、竞争、合作、博弈、比较(攀比)等各种复杂心理活动决定的。从人的心理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看,表现出从众效应、权威效应、情境效应等多种特征,其激励作用各不相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权威的影响,都会对我们产生直接和潜在的影响,激发人们相应的行为(权威效应的基础是信任、权力、服从和信息不对称)。情境效应是指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可以对人们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从人的行为选择角度,每一个行为都有动机,都有其明显的和潜在的理由和依据,节约用水与不采取节水行为的选择也如此。除了上述的特点外,人的行为选择还存在着最省力原则,按照最新研究解释,这是人类在长期生存演化中形成的节能模式,使得人天生不喜欢费力之事。也就是说,在同类事情存在选择时,人们通常会选择最小工作量。
(二)相关启示
节水管理需要依靠强制性规章来推进,但一旦形成社会习俗,则会更加持久和有效。节约用水涉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个单元,社会性极强,深入研究节水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特点,更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1)从目标设置上给人以社会价值,由此激发人们内在的节水动力;(2)在节水措施上尽量便利可行;(3)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节水风气,使社会节水意识普遍提升,成为社会公德和使命;(4)积极的社会反馈(如称号、奖章等社会的认可)就是很好的社会激励工具,同样能激发人们行动的动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五、主要建议
(一)需要考虑的激励因素
基于对上述理论的分析和探讨,激励政策的设计至少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管理者提供政策的方式,即适宜的激励政策工具,二是管理对象接受该政策,即激励政策的公众接受度;三是政策的投入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综合利用各种激励方式
目前,节水管理激励和经济激励研究和使用较多,较为成熟,社会激励还不完善,对促进节水的作用潜力大。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很多,本文只分析了其中一部分,就可看出其作用。以权威效应为例,各类规范、宣传、公众人物的推介,有利于人们深入了解节水,进而能够影响和促进人们用水行为的改变。
(三)加强社会激励机制政策研究
一是要积极创造触发行动的条件,影响节水的激励因素的十分复杂,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到用水需要和用水行为选择的复杂性,加以深入研究。二是注意有利于政策目标实现与社会的需求,研究通过需求来强化、引导、改变人的节水行为的激励方式。三是要考虑到激励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其本质是自己的动机选择自己的节水行为,研究各种激励力度和效果。
(四)一些可用的社会激励工具
本文提出以下4种做法:(1)尽量使信息生动易记;(2)避免权威失信,促进和引导人们采用和效仿;(3)用好正向情境效应,发挥好易得性启发式作用;(4)充分考虑节水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