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水利部门坚持“胸怀国之大者”,积极推动国家水利行业主动融入全球水治理体系,深化水利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开展一流水利企业创建工作,是顺应新时代召唤的鲜明旗帜,是落实新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建一流水利企业是一长期复杂系统过程,水利枢纽管理单位应向世界一流水利企业看齐,发挥自身优势,运行和管理好水利枢纽,努力把公司做强做优,打造成一流水利企业。
1 一流水利枢纽的基本内涵
一流的水利枢纽创建应以建立一流的标准体系为依托,通过全力推进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进而完成企业形象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在标准、技术、管理、形象、综合效益等各方面达到先进水平。
1.1 一流的标准是创建的前提和基础
制订和实施企业标准能加快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和保持优势竞争力。要打造一流企业就要对标国际领先的企业标准,建立一整套可实施的先进技术、管理、监督、考核规定和制度体系,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管理的依据。
1.2 一流的技术是创建的核心驱动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实际经济效益的时间越来越短,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坚持技术强企战略,依靠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一流的技术需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倡导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深挖员工潜能,拓宽技术人才成才渠道。
1.3 一流的管理是创建的重要抓手
先进高效的管理即是坚持管理兴企原则,建立高标准、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体系,重点提高员工执行力,继续强化考核和监督,全面完成从人性管理到规范管理的转变,加快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升级。打造安全、精益、高效的生产经营体系,建立结构合理、发展稳健、风险可控的资本运作体系,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1.4 一流的企业形象是水利企业文化的综合表现
一流的面貌即是企业要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企业职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自觉用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这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1.5 一流的综合效益是创建的最终目的
具有合理经济规模和较强盈利能力、先进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世界一流企业的典型特征。以公益性或准公益性任务为主的水利国有企业,既承担着发电、供水等经营性任务,又承担着防洪、灌溉等公益性任务,其创造的价值不仅要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还要看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一流水利枢纽经验借鉴
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在水电站、大坝、水库长期管理中构建了一套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普遍采取业主负责安全、政府负责监督的基本架构,达到枢纽运行管理的先进水平。西方发达国家水电开发虽早,但我国凭借丰富的水能资源后来居上,目前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都稳居世界第一。从装机容量来看,世界十大水电站中国独占其四,三峡等水利枢纽建设管理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对标国内外一流水利枢纽工程,可为一流水利工程企业创建提供参考借鉴。
2.1 以“一流的标准”驱动电厂全面升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通过将注意力放在质量标准上而在废墟中获得了产业的成功。恰当的管理标准能够支持企业运转,带动企业业绩提升,标准驱动的观念带来了全球性的产业成功。继小浪底、三峡工程投入运行以来,国内又有一大批高水头、高参数的大型水利枢纽相继建成投产,其中不乏在设计、管理等方面世界一流的工程。为了提高企业效益,很多水利枢纽对标先进标准,对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促进了生产管理各环节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标准化,同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2 以“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管理”提升枢纽竞争力
在管理方面,国内先进水利枢纽普遍实行以预防和控制为主导、以事故和后果为核心的水库大坝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既关注工程安全,又关注公共安全,构建了精细化的管理标准体系。随着流域梯级水电站的开发,流域水电站的统一管理、集中控制逐步成为水电企业安全、高效、经济运行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技术方面,先进枢纽逐步利用激光雷达、遥感、GPS、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立完善水雨情实时监测和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数字大坝系统、泥沙淤积三维可视系统、大坝震害预警与决策系统等,实时掌握工程运行状况,将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的技术装备应用于生产。
2.3 以“一流的效益”和“一流的风貌”树立良好形象
在企业效益方面,目前国内领先的大型流域、梯级、滚动、综合水电开发主体葛洲坝、三峡水利等企业各项主要指标进入世界同类能源企业前列,进入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水电企业行列。在企业的面貌方面,应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统筹好各方力量,着力打造企业文化工程,传播企业核心价值导向并促进与各方的互利共赢。
3 重点任务
充分考虑当前枢纽运营管理现状和薄弱环节,明确建设一流水利枢纽的重点任务。
3.1 打造一流枢纽管理
3.1.1 推进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创建
结合工程实际,积极推动和引导水库、灌区、引调水、水电站等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创建,如海委引滦工程、山西柏叶口水库等。超越已有考核标准,凝结、提炼并形成自身管理特色,同时加强已创建单位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监督、落实、复核。以确保水利枢纽工程“安全、稳定”运行为主要工作目标,从健全、深化、执行层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涵盖防汛管理、水情预报、水库调度、运行操作、维修养护、安全生产管理、应急管理等的运行管理标准和制度体系。以指标评价和业绩考核为抓手,促进枢纽工程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3.1.2 提高水工建筑物监测养护水平
加强水利枢纽工程维护管理,定期修订补充技术规程和标准,建立适用于本枢纽工程标准、规范的维修养护制度,科学选定巡检路线。完善安全监测体系,加强水工建筑物薄弱部位和关键断面失效仪器的补充补埋,加强数据管理和成果分析,为枢纽的安全运行和安全会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应用。针对枢纽实际运用条件发生的变化,不断优化水库调度规程,强化调度运用管理。鼓励技术改造和创新,运用新型凝胶、高分子灌浆材料进行混凝土修补、抗磨防护;提升水电站运行、城乡供水、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监测和预警技术水平,不断完善“互联网+智慧水利”全周期网络监管体系。
3.2 打造一流库区管理
3.2.1 创新库区管理体制机制
为加强水库安全和水质管理,加快构建库区管理长效机制。要明确运行管理责任主体,负责库区运行工作,包括水库库区管理与保护范围内的日常巡查、水体岸线监测管理、网箱养鱼等涉水活动监管、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协调处理遗留问题等。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切入点,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协调,建立库区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及库区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巡查和监察力度,协助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库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域岸线管理,加快库区管理与保护范围确权划界。
3.2.2 夯实库区管理技术基础
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在库区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利用无人机、遥感测绘等测量手段,依法确定库区管理和保护范围界限。以库区遥感影像为基础,增加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相关水系与水功能区、特征水位线及主要断面位置等要素,形成库区管理一张图。结合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智慧水利”等,推进库区各类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完善覆盖库区水域岸线的水利信息实时监测和动态感知监测体系。
3.3 打造一流电厂管理
3.3.1 构建一流对标管理体系
借鉴国内一流电厂管理经验,对标行业先进电厂,结合电厂设备特点和运行实际,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一流指标体系,规范电厂的管理流程。可参照电力行业《一流水力发电厂考核实施细则》等相关标准规范和考核细则,完善对标制度建设,包括安全管理、设备管理、运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对标杆企业和指标体系进行评估、跟踪、动态调整,确保标杆企业和指标体系的先进性。根据对标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3.3.2 加强电厂运行维护和设备管理
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鼓励从前期数据采集、设备状态监测、生产管理模式、后期运营维护等方面搭建全过程智能云数据采集、可视化监测的运维管理体系。对大型水电厂枢纽工程,强化现场流量、水位和雨量监测数据智能分析,提升电厂非常态灾害分级预警能力。鼓励使用智能化巡检模式,加强电厂设备巡检、保养等重要日常工作,加强相关状态检修和点监测,转变被动消除缺点为主动维护,促进电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发电设备可靠性管理,加强运行数据分析,高效地配置设备、人员等资源。
3.4 不断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3.4.1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等有关规定,结合枢纽安全生产实际,进一步明确任务。坚持“一岗双责”制度,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围绕“人员、设备、环境”安全生产三要素,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预案。定期系统地开展各层面的设备状态分析和隐患排查治理,不断丰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危险源辨识管控,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和考核,持续提升电厂安全运行水平。
3.4.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挖掘独有的企业文化内涵。以思政和党政教育为抓手,将先进发展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不断融入到企业组织管控、规范经营、优质服务和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实现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相互促进、互相融通、共同发展。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多方加强枢纽综合效益宣传,提升枢纽的影响力。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3.4.3 转变经营管理方向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市场参与者增多、横向联盟发展格局不断扩大,需从“做强做大”向“做强做优”转变,围绕公司发展定位和经营范围,突出主责主业,强化比较优势,以横向重组带动企业竞争能力提升,以纵向一体化完善产业链纵深,围绕主业做好项目建设运营管理,逐步向产业链条周边企业共同合作和发展转型。推动从“经营为主”向“投资经营并重”转变,逐步建立产权清晰、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同时积极优化辅业,维持发展,将企业建成为基础型、资源型、效益优的水利集团公司。
4 小结
对于不同类型的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单位应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结合工程实际特点和内外部环境,以行业先进水平为指引,对标国内外一流水利枢纽管理上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推进标准、制度等体系构建,使安全、生产、经营、节能、环保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全面完成从人性管理到规范高效管理的转变。“十四五”时期,积极引导灌区、水库等管理单位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水利枢纽企业突破创新体制机制,由内而外、由点及面逐步提高水利企业精细化运行、全周期管控水平,着力提升水利企业综合管理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企业整体形象面貌、效益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推动一批大中型水利枢纽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从打造一流水利枢纽开始,逐步实现水利企业智能化提升和现代化转型,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来源:水利发展研究,2022,22(11) 作者:罗琳 张洪斌 闫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