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现代化发展对节水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意味着曾经熟悉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不断给予重新解读和完善。节水激励政策是节水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促进节约用水采取的各种鼓励和制约措施,是节水支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节水激励这一政策工具,对推动全社会节水、促进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力图用一个简洁的分析框架,从管理、经济和社会心理学等视角,解读激励方法及其对节水的启示,为健全完善节水支持政策提供参考。
1 关于激励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可以引起、激发、驱动、促使和强化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动力因素(诱因),包括金钱或其他各种形式,与人的需求、动机、期望等有关。激励在政策执行和组织行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建立一种对个体具有一定吸引力或感染力并能使个体朝着预定目标方向努力的过程,从而实现预期政策目标。
激励自古就有,并不是一个新型的政策工具,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时刻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方式,是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内容。为最大程度提升激励效能,近几十年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各领域间相互融合、渗透和发展,对持续激发动机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断寻找科学的激励方法,激励理论由单一的管制、金钱刺激到满足多种需求、由激励条件泛化到激励因素明晰等方向发展,激励方式更加富有人性,如谷歌等现代企业提供的极具吸引力的工作方式,是企业创新来源之一。
激励的动力既可以是外在的,又可以是内在的;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因此,激励的视角极为多元,涉及内容广泛多样,方法简繁不同。其中,管理学研究的着眼点是机构和组织的发展目标和指标,采取的是目标导向;经济学的着眼点是利益关系,如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采取的是利益导向;社会心理学则基于人性基本面,如人不仅对权力、金钱、物质具有较高的欲求,而且也向往地位、名誉等非物质,采取的是人的心理欲望和行为选择方式导向。相关的研究更加深入解剖了可以激发人的行为改变的因素及其效能,赋予了激励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丰富和完善了激励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激励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及其有效方法。
2 管理、经济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激励
2.1 视角一:管理激励
管理学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达成机构和组织目标,充分调动激励对象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影响因素,通过明确的目标来激发、引导激励对象的行动,进而实现机构、组织和个体的目标。管理中最常用的激励工具就是人们熟悉的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和目标与关键成果(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等。其中,MBO是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由此决定上下级的目标和责任,并使其在目标实施中实行自我控制的方法。KPI是一种把组织(通常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方法,其核心是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OKR是一种将企业目标量化到具体执行对象的绩效指标,明确每个目标达成的可衡量的“关键结果”的方法。OKR最早源于英特尔,后在谷歌发扬光大,并在脸书等现代企业广泛使用,我国的百度、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现都已逐渐使用OKR。
在这些工具中,最基础的实施机制就是奖惩机制。它是一种使用外力去激发人的行为方式,不仅在政策执行层面,许多机构、企业都有一套完整的发展目标以及用以测量绩效的考核评估办法。绩效优秀就会获得直接和间接的奖励,包括奖金、薪水、晋升和声誉等及相关方面的优先性;绩效差的话,除了奖励的减少,在一些情况下还会被淘汰。这种方法简单、明确,在社会中根深蒂固,是最常见的激励方式,不仅政策执行、单位和企业在用,家长甚至用得更多。然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这种奖惩激励机制削弱了内部动机,相当于是被人推着或拖拽着走,消极作用也较大。研究表明,当某件事情是出于个体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由于某些外部原因时,做同样的事情将会更有动力,这种动力通常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正向促进使用。因而,赋予激励对象更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增加个体福利性内容等,成为激励的新范式。OKR激励机制,就增强了激励对象的内在动机(即自我决定论),在满足个体实现自我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组织的目标。
2.2 视角二:经济激励
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经济激励主要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基础上,认为人的行为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利已主义)。通常情况下,经济激励水平越大,能够完成激励目标的动力越强,目标实现程度会越高。如果是多个行为之间的选择,人们就会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作出决策,依据所面临的激励水平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最典型的情况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的资本家(实质是人格化的资本)。经济学视角中的激励理论较多,如价格机制、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股权激励、报酬级差等。这些理论的本质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激发和诱导激励对象从事特定的行为,从而产生激励主体所需要实现的结果。
经济激励是人们最喜欢采用的激励方式之一。这是由于人们往往无力抗拒物欲的刺激,即便人们发自内心地想要抗拒(抵抗欲望)。经济激励大体上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体现经济人决策原理的激励,如价格、补贴、收入等,使人们通过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来选择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另一类是体现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激励,如产权交易等,使人们在明确的产权范围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两种方式都可为人们根据自己所面临的激励条件来选择是否改变自己的行为。
总体上来看,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如果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能够改善和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质量,那么,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为此做出行动。政策中普遍使用的经济工具,是从理论上认为人们会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有利实现政策目的行为选择。而非经济激励,如社会地位、声誉等,其激励效用也不可忽视,一些基于社会规范和其他准则的非经济激励,既能完善管理方式,也能降低经济投入。
2.3 视角三:社会激励
社会激励是从社会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角度,研究激发人们按照某种要求去做某事的动力,从而改变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态度,实现某种特定社会目标的过程。来自社会层面的激励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心理动能和影响力,如人们十分熟悉的各类称号、奖章奖状、社会名人以及当下的网红等,都是社会激励典型。社会激励涉及人类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限于篇幅,本部分主要为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学中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少部分内容。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会受到很多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约束和刺激,这是由人的需求、欲望、价值、信念、判断、竞争、合作、博弈、比较(攀比)等各种复杂心理活动决定的。例如,在某个场景和重要时刻,不仅会考虑自己的需求,也会考虑自己的预期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同时也会受机构、团体和他人的影响(社会影响),因而会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从人的心理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看,表现出从众效应、权威效应、情境效应等多种特征,其激励作用各不相同。例如,人们在社会中会受到大多数人选择的影响,通常会随大流,不愿成为少数派(特别是熟人社会中),这就是“从众效应”。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权威的影响,如管理部门发布的规范、权威机构发布的公告、专业机构的评价报告、知名人士的评论以及各类广告等,都会对人们产生直接和潜在的影响,激发相应的行为(权威效应的基础是信任、权力、服从和信息不对称)。情境效应是指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可以对人们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比如一个人向河流倾倒垃圾和污水的行为会引起大家一起倒,就是典型的情境效应。
从人的行为选择角度,每一个行为都有动机,都有明显的和潜在的理由和依据,节约用水与不采取节水行为的选择也如此。除了上述的特点外,人的行为选择还存在着最省力原则,按照最新研究解释,这是人类在长期生存演化中形成的节能模式,使得人天生不喜欢费力之事。也就是说,在同类事情存在选择时,人们通常会选择最小工作量的那个事情。
2.4 激励的综合性
比较上述视角中的激励问题,可以发现管理、经济与社会视角相互影响和彼此联系。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通常与动机、需求和期望连在一起,是对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克服惰性),其理论重心在于发现个体动力的源泉并解释个体行为的向量,表现为一种驱动过程。这种驱动力(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行为结果对个体的吸引力,其中经济激励最直接。这是由于人的行动方向和行为选择趋于利益最大化,会计算利益的得失,规避风险,降低成本。社会激励让人的行为选择,不仅仅是经济、管制和需求的驱动,可以是道德、公德、情感的驱动,亦可以是一种风气或者价值观,是一种社会个体的自愿行为选择,具有较强的内在驱动力。作为一种激励方式,特点就在于它的非强制性,这使它不同于管制性的行政管理方式,有利于克服管理中的阻力,可实现社会、组织、个人目标的统一。
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虽然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看作理性的动物,靠智慧与博弈生存至今,但在现实世界中,那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并不是由理性和事实驱动,多由相同的社会和心理机制驱动。人的行为因此会受到很多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约束,就会导致人们在一个事件面前做出不同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激励力越高,行动力也越强,实现的目标效能就越大。或许正因为如此,节水型社会建设多年,人们对节约用水的认识并不相同,无论是南方北方还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居民家庭,用水方式和效率都不同,这种复杂性的背后,透露出人们用水行为的社会性特点,由此也表明,推进节约用水需要更强的激励力。
3 主要启示
尽管上述视角不同,但相同的是利用人性的本能和本质,从不同的人性层面上发展和完善相关激励方法,以增强激励效能。对于激励政策的有效性,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动力,另一个是行为的选择或方向。从近些年来的诸多文献看,管理和经济激励工具内容越来越考虑人性的作用,如近些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成果,就是将人类的认知、社会地位、情绪、个性、情境、决策思考模式等心理学因素,纳入到管理和经济学中,形成相互影响的、有效性更强的政策理论。
3.1 管理激励的启示
虽然管理激励理论派别较多,侧重点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管理实施的激励工具,能够更有效地落实自上而下的政策,这是我国政策执行中最常采用的方法。
从管理激励机制的发展情况看,在节水激励政策设计中:(1)从人的动机和用水需求等方面来研究和调动节水的积极性。研究用水需求,目的就是在完成政策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激发用水者节水主动性。(2)由于人的行为并不完全符合公共利益,对人的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可引起强化政策的作用,可以从正强化(肯定)和负强化(否定)两个方面,采取相关措施,刺激人们采取实现节水目标的行动,但应从社会性角度考虑持续性问题。(3)建立及时反馈机制,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选择和改变适宜的管理方式,更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3.2 经济激励的启示
如果经济激励有效,就会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反之,如果人们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则说明这种激励效用较低或者无效。目前,比较常用的节水经济激励工具有价格、补贴、利率、税费、产权、奖励、罚金等,有的工具对人们用水方式的影响程度,可能与人们的解释和想象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提高水价后,理论上用水者会盘算支出成本后降低用水量,但在现实中,人们对水价的响应差异较大。由于水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人们用水目的和用水方式的复杂性,经济激励并不是影响人们改变用水行为的唯一的动力,人们的习惯、喜好、情感等因素,都会对用水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在很多时候人并不是理性经济人。因此,节水政策在使用经济激励机制时:(1)应充分考虑到通过激励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避免政策效应不显著;(2)应科学研究各类节水经济激励工具,分析这些工具对驱动节水行为产生的作用及其持续性,采用最适宜的政策工具。
3.3 社会激励的启示
节水管理需要依靠强制性规章来推进,但一旦形成社会习俗,则会更加持久和有效。节约用水涉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个单元,社会性极强,深入研究节水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特点,更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1)从目标设置上给人以社会价值,由此激发人们内在的节水动力。(2)在节水措施上尽量便利可行。从最省力原则看,如果节水措施很费力,意味着节水行为不可行,这一点对节水政策制定尤其重要。节水措施越便捷可达,人们节水驱动力就越可以保持较长时间和稳定性。(3)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节水风气,使社会节水意识普遍提升,成为社会公德和使命。一方面,从众效应表现出人们很难逾越既有的、已经形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习惯方式;另一方面,在外在的群体环境影响下,人们会改变以往的熟悉的做事方式(情境效应),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定的推力营造情境,才能产生改变方式的动能。但同时人的最原始的本性,就是愿意保持现状,不愿采取带来麻烦的行为(除非激励力足够大),这些行为动机互相博弈,构成了社会对节水政策的响应。(4)积极的社会反馈(如称号、奖章等社会的认可)就是很好的社会激励工具,同样能激发人们行动的动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4 主要建议
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变得比物更为重要,在当下政策研究中应更加重视人性层面。尽管人性复杂,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场合有着不同的思想、目标和情感,但反映在社会上则具有共性。节水取决于每个用水者的用水方式和节水状况,虽然很复杂,但也有共性,如果人们能充分认识到这种共性,并把这种共性放大,节水的效果也就出来了。
政策的制定是理性的,但政策的落实和实施过程中,人性中的感性部分对政策效应影响较大。因此,节水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和完善社会激励内容,不断完善管理激励和经济激励模式。
4.1 需要考虑多个激励因素
激励是节水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较为复杂的政策工具,这是由于激励成效不仅与采用的激励方式有关,也取决于对影响节水的复杂因素的把握。基于对上述理论的分析和探讨,激励政策的设计至少应考虑到3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管理者提供政策的方式,即适宜的激励政策工具;二是管理对象接受该政策的程度,即激励政策的公众接受度;三是政策的投入能够起到的效果。
无论是管理激励还是经济激励,都需要格外关注激励有效问题,对于不同的用水者,应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和策略,如除了两部制水价,也可以考虑基本需求水价、消费性水价等按需求提供的节水措施。
4.2 综合利用各种激励方式
尽管人们的行为方式并不相同,但如果管理和经济政策能起到55%以上的作用,再有效利用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节水政策效用无疑就会大大提升。目前,节水管理激励和经济激励研究和使用较多,较为成熟,社会激励还不完善,对促进节水的作用潜力大。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很多,本文只分析了其中一部分,就可看出其作用。以权威效应为例,各类规范、宣传、公众人物的推介,有利于人们深入了解节水,进而能够影响和促进人们用水行为的改变。
4.3 加强社会激励机制政策研究
在社会当中,人和人是通过千丝万缕的纽带紧密连接,不断地进行社会交流与互动。而节约用水是一项社会性组织的工作,相比于管理激励和经济激励,社会激励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为此,建议将社会激励纳入节水政策体系中,加强社会节水激励机制研究。一是积极创造触发行动的条件。影响节水的激励因素十分复杂,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到用水需要和用水行为选择的复杂性,加以深入研究。二是注意有利于政策目标实现的社会需求。研究通过需求来强化、引导、改变人的节水行为的激励方式。三是考虑激励具有的较强目的性,研究各种激励力度和效果。
4.4 运用多种社会激励办法
本文提出以下4种做法。(1)尽量使信息生动易记。将信息与受众的价值观联系起来,有效地框定水危机和水短缺信息,从不同层面向社会提供节约用水的科学解释,而不只是提出要求,并以引人注目的方式表述有关节水信息。由于较短期限的水价和水量并不总能打动人们节水,因此应注重长期效果,将节水与人们的个人选择联系起来。比如,相比于每年节省水费1000多元的说法,用未来10年里节省1万多元的表述更能打动人。(2)避免权威失信。权威包括行政部门的公信力和可信的公众人物,采用令人信服的措施和真实的节水行为,促进和引导人们采用和效仿。(3)用好正向情境效应。使节水标志、节水标识、节水广告等信息媒介生动而难忘,发挥好易得性启发式作用。(4)充分考虑节水的便利性。按照最省力原则,节水措施越便利,人们采取节水措施所需能量越少,采取的概率就越大,就越能长期坚持。
来源:水利发展研究,2023,23(5) 作者:李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