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发布时间:2025-01-14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决策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
  在南水北调60余年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负责、务实、求精、创新”的南水北调核心价值理念。全面通水以来,随着工程效益持续发挥,南水北调核心价值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这就是“调水为民、治水兴邦,南北统筹、经略江河,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科学求精、拼搏奉献”。南水北调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总结凝练和弘扬南水北调核心价值理念,对于鼓舞水利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宣传南水北调这一大国重器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效益,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彰显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制度优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调水为民、治水兴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调水为民、治水兴邦,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群众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所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对执政为民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其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并赢得了广大人民拥护。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土地、人口和生产力布局严重错位。治国必先治水,兴水才能强国。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胸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把治水作为安民兴邦、富民强国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实践。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动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成就了“人间天河”之世界奇迹,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2 南北统筹、经略江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南北统筹、经略江河,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统筹全局、勇于创新的实践品格与战略气魄。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伟大设想。自此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并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后,南水北调工程于2022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13年、2014年底已全面通水。历经几十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成为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南水北调工程从规划论证到建设实施,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坚持全国一盘棋,规划统筹引领,从中央层面通盘优化资源配置,尊重客观规律,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统筹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情势,兼顾各有关地区和行业需求,确定了“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全面促进水资源利用和国土空间布局、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3 绿色发展、人水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审慎论证方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要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绿色发展、人水和谐,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科学的自然观、实践观与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南水北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坚持遵循规律,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决不能逾越生态安全的底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精准调度水量,加强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调度;坚持经济合理,统筹工程投资和效益,加强多方案比选论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南水北调工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在工程受水区实行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用水定额管理等措施,淘汰限制了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带动了高效节水行业发展,促进了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南水北调工程还通过科学精准调度、生态补水等,实现优质水资源综合有效利用,有效遏制了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永定河、滹沱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质明显提升。
  4 科学求精、拼搏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南水北调工程要坚持遵循规律,研判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科学确定工程规模和总体布局,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拼搏奉献,就是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不屈不挠,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数十万建设者长期的辛勤劳动,离不开沿线40多万移民的巨大奉献”,在看望淅川移民时特别向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建设者和运行管理人员,向为“一泓清水北上”作出无私奉献的移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科学求精、拼搏奉献,集中体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南水北调建设者和移民群众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无畏牺牲、勇于奉献的集体品格。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规模之大、受益人口之多、受益范围之广、建设难度之艰巨、涉及利益群体之众多、面对问题之复杂世界罕有,其建设和运行管理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照搬。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科学创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调水工程技术体系,有力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可靠。数十万建设者矢志奋斗、顽强拼搏,为了理想默默奉献,为了使命一往无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敢于担当、履职尽责的范畴。几十万移民群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搬新家。移民调入区的人民群众敞开心怀、友好包容,热情接纳了背井离乡的移民们。各地区各部门和衷共济、团结协作,在破解一个个难题、解决一个个矛盾的过程中摸索前行。大爱无声,大爱无疆,是大家共同支撑起了南水北调这一“中国奇迹”。这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集中展示了南水北调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历时半个多世纪规划建成的世界级水利工程。一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建设史,留下了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业已创造了无可估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我国基本水情,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深入探讨南水北调核心价值理念,既反映了国之重器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效益,也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水利干部职工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新期望。
   
  来源:水利发展研究,2024,12(24)  作者:吴浓娣  杨研